語文及通識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吳木欣博士《集合吧!香港青年踐行社企新理想》, 2023
書籍介紹
語文及通識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吳木欣博士推出全新作品 <<集合吧!香港青年踐行社企:社企新理想>> ,內容介紹香港營運超過五年的社企,這些企業分別橫跨環境保護、回收、長者護理、社會共融、體育推廣、閱讀等領域。這本書旨在講述這些年輕社企企業家的創業故事,並剖釋他們在不同創新領域中的成功原因。
在香港,有不同持份者針對不同社會議題作出相應回饋行動,例如有人為提倡環境保護,減少浪費,開設超級市場售賣即將過期的產品,也有人回收即將送往垃圾堆填區的咖啡渣,加工轉化為高質素禮物。此外,社會上亦有人研發一部體驗瞬間變老的裝置,冀以體驗活動形式,讓參加者了解長者生活困難與感受,打破跨代隔膜。也有人希望促進社會共融,為小數族裔人士提供工作培訓及工作機會,整作香草茶包及香薰擴香產品,一方面鼓勵他們自力更生,另一方面讓社會大眾有更多機會接觸及理解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當中,也有人推廣運動項目和建立捐贈卡路里概念,帶出糧食問題。最後,亦有人透過推廣閱讀文化,連繫社群。 本書紀錄了在1980和1990年出生的年輕社企企業家,他們大多由二十多歲起開始創業,以微型企業的形式展開事業。現在,他們已經成功實現創業初期設定的社會目的,部分個案甚至對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當中他們是如何實踐開發產品設計、建立系統性的營運流程和獨到的商業模式?要做到成功創業,箇中又需要具備甚麼資本元素?我們又如何讓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互相補充?本書講述了一班年輕人創辦社企的故事,分析他們的生存策略以及如何利用個人的知識解決社會問題。
創業是困難的,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根據美國的統計數據,僅有80%的企業能夠在第一年存活下來,大約55%能夠存活五年,而只有35%能夠運營十年。換句話說,本書採訪的企業家都是50/50的生還者。
經營社企沒有想像中簡單。與非政府組織(NGO)或商業組織相比,社企需要面對的一大挑戰是在利潤收益和維持企業願景之間取得平衡。面對經濟危機,不少公司可能會採取減薪或裁員的措施。然而即使受到全球COVID-19疫情的影響,本書接受訪問的社企仍堅持他們最初的成立目標,默默為社區服務。
作者簡介﹕
吳木欣博士於201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目前在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擔任助理教授,教授與企業及服務領袖教育的相關課程。她專注於研究公民社會、社會企業,並以青少年為主要研究對象。
伍詠欣曾在《明報周刊》擔任新聞及專欄編輯。她在2021年獲得人權新聞獎頒發「解釋性特寫優異獎」。現為獨立記者,她致力與香港學者和媒體合作,深耕深度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