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Start

最新消息

20244月16

新書推介:語文及通識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吳木欣博士《集合吧!香港青年踐行社企新理想》

刊物

新書推介:語文及通識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吳木欣博士著作《集合吧!香港青年踐行社企新理想》

新書推介:語文及通識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吳木欣博士著作《集合吧!香港青年踐行社企新理想》

 

吳木欣女士, 《集合吧!香港青年踐行社企新理想》, 2023

 

 

《集合吧!香港青年踐行社企新理想》內容簡介
 

有人倡議環保,開一間超市,打正旗號售賣(快要)過期的產品。有人回收本來要送去堆填的咖啡渣,升級再造,成為上佳禮品。有人關愛長者,覓得一種裝備,穿上即可讓人在一瞬間變老,體會老人家的困難,促進跨代溝通。有人希望推動社會多元共融,利用製香和香料茶,為少數族裔提供訓練及工作機會,也讓公眾有機會直接與少數族裔相處,互相了解。有人籌集卡路里,鼓勵公眾做運動之餘,同時處理糧食議題。有人依然相信閱讀,靠書本連結出一個無遠弗屆的網絡。

 

以上都是本書採訪的社會企業(下稱「社企」),全是在香港創辦,營運至少五年,創辦人都是八十後式者九十後,成立社企時大多只有二十幾歲。本書採訪社企在成立之時只是微型社企,現時已經踏上軌道,達到創業時定下的社會目標,部分社企甚至踏入擴大規模階段,而且由效益擴散發展至深化效益。他們是如何做到產品創新、業務流程創新以及商業模式創新?創業成功需要甚麼資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以及社會資本是如何相輔相成?筆者於本書細說年輕人創辦社會企業的故事 ,剖析他們的生存之道,如何利用知識開拓新道路,改善社會的種種問題 。

 

創業,到底有多困難?美國勞工統計局每年都會更新私營企業的營運狀態,數據發現八成企業能夠熬過第一年,但是只有五成半支撐到五年,營運到十年的更只得三成半左右。換句話說,本書採訪的社企,都是50/50 的「生還者」。

 

經營社會企業並不容易,相比起非政府組織或商業機構,社會企業需要平衡營利和社會目標,容易進退失據。面對經濟危機,企業很可能會減薪或裁員。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波及各行各業,但是本書訪問的社企在疫情之下依然堅持初心,服務社會;甚至善用逆境帶來的時間和空間,創新業務流程,為公司儲備將來的資源,更可以靠完善的線上系統逆市擴展業務。

 

這些年輕人的故事,值得更多人知道。

 

售賣過期產品的超市是 GreenPrice,已經開設八間分店,開業至今一共拯救超過十萬件貨品。

 

升級再造咖啡渣的社企是 Eco-Greenergy,咖啡渣回收後升價十倍。

 

推廣銀齡友善社會的社企是Eldpathy,團隊採用「外送營運」模式,省去固定租金和大部分薪酬開支,舉辦超過八百場體驗活動。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業務本來已踏上軌道,毋須依靠資助。

 

利用製香推廣多元共融的社企是 okapi,公司由一間變三間,部分業務已經能夠自負盈虧。

 

以運動轉化為食糧的社企是 FOODSPORT,創辦人希望自己的工作帶有社會目標,搵工時卻遍尋不獲,毅然創業,不靠資助,邊走邊試。創業十年,公司純利每年達到六位數字,未來將會發展外國市場。

 

還有一個人,曾在三十歲的時候開書店,負債數十萬。十年後,他遇上社會創新的浪潮,與一隊小丑駛着一輛木頭車講書,成功將書本帶入學校、市集、商場,化身文化藝術活動的中介Rolling Books,靠一本本書滾出一間又一間書店、士多以至辦館 。

 

作者簡介

 

吳木欣

2014年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現於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擔任助理教授,教授關於企業與服務領袖等課程,專於研究公民社會、社會企業以及通識教育等,研究對象以年輕人為主,探討他們與社會的互動,關注他們如何參與社會創新等課題。熱衷於推動社會創新,自2020年起為鄰舍輔導會的社會企業等擔任顧問,協助促進香港公民社會的發展。

 

伍詠欣

曾於《明周》專題組任職編輯,採訪各種社會議題,報導作品曾獲2021年人權新聞獎頒發的「解釋性特寫優異獎」。現為獨立記者,與學者及媒體合作,撰寫及出版深度專題。